祖爺爺的東北燉鍋

在寒冷的冬季裡全家人圍在餐桌前吃著一鍋出的畫面是小時候最難忘的記憶。 來自岡山眷村最末代的孩子,因2020年一場眷村活動走進黃埔新村認識了一群共同為 #眷村文化 努力的夥伴們,就此將這裡當成了第二個家,總是在 #黃埔新村 舉行活動時,不遺餘力獻身協助,這就是亞亞與眷村再次相遇的緣份。 台灣早期眷村組成人口多以華中以南居多,因此仿間館子常見菜餚多以川菜、湘菜、粵菜和閔菜為主,而華中以北的的魯菜和東北菜則因當初遷徙來台的人口數相對較少而不常見。 中國有八大菜系,唯獨缺少東北菜系。並非因為東北不出好吃,而是環境受限加上有句傳言「東北食材,大的會武術,小的,為法術,不大不小的受法律保護」,在這樣的前提背景之下,採用最簡易隨手可得的食材養育每個村內孩子,也是眷村長輩們最大的期許。 這次帶來了亞亞祖爺爺的 #黑龍江 家鄉特色菜「東北燉鍋」,通過這個親手做料理的過程,尋找印象中的東北血脈味道,由於平日不在廚房料理,這次尋找耗費時間稍長,但也順利讓大家品嚐著來自「白山黑水」到台灣後不同的眷村美食,跟著影片一同尋找祖爺爺的味道。

福咬住(素)

記得109年參加書豪老師的老屋修繕課程,來到了 #黃埔新村 #SOHO工房 課程中介紹了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推出的 #以住代護 計畫,為了圓夢並推廣蔬食,於是跟家人一同申請了黃埔唯一的十年期以住代護計畫,眷舍選在西五巷59號,從頹圮屋舍修復經過一年多才算完成,開設 #DO-DO-WU Café‧蔬食 餐廳。

這集食聊從吃素食的于真嫁入眷村家庭說起,從不會煮飯到現在有自己的餐廳,這是怎麼樣的過程呢? 于國的爸爸當時頂替在街上被抓兵的四弟,進了軍隊來到台灣,于真婆婆(客家)與公公(湖北)在台灣組成家庭育有7女1子,今日雙于組合一同帶來「家的味道」,福咬住、#麻婆豆腐 兩道全素料理,沒有參加到 #眷村食聊 的朋友,看完這集影片,可以直接來村子 DO-DO-WU Café‧蔬食餐廳品嚐,記得先預約喔。

像極了海棠花圖騰的窗花饅頭

對於柯爸來說,給小孩做的饅頭是自已小時候的記憶 走在上下學來往路程中,總會經過眷村,眷村伯伯時常分送當天自己做的大白饅頭給可愛的小孩們,這是非常開心的回憶,總是一邊做饅頭一邊講述小時候 #三重眷村 #龍岡眷村 的往日生活回憶,口感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手作中,做出了最像小時候一口咬下感到幸福的饅頭味道 在機緣巧合下,女兒透過 #以住代護 進到黃埔新村,柯爸來到村子,被拆下的老窗戶吸引,回家一邊做饅頭一邊想到眷村,便創造了老窗戶玻璃上的海棠花元素的窗花饅頭,像極了將饅頭寫入一段老眷村與小孩的故事 這次來教大家如何在家裡用 #電鍋 做饅頭,聽聽柯爸羨慕的眷村生活

端午特輯-村民包肉粽

村民,是全村的希望 高雄市三軍眷村保存下的 #鳳山黃埔新村 陸軍 #左營建業新村 海軍 #岡山樂群村 空軍 透過 #以住代護 試辦計畫(人才基地、全民修屋、眷村民宿、創生築夢、青創HOUSE等)103年至今從保存到再生,從居住到創業,在「因住而生•因住而活」的理念下,形塑了早期眷村互助合作的人情味,同時也凝聚新村民在這有限時的承租時間裡,為了生活為了在地文化,從根而起自然衍生社區(國家型眷村文化園區)的生活樣態,村民(進駐戶)成為文化推手,公私協力一同創造眷村新風貌,打造眷村文化資產新亮點。

109年端午節前,眷村食聊村民第一次在村子包肉粽,從臨時邀約、食材購買、器材支援準備等事項分工合作,一起在村子慶祝端午節。今年包肉粽活動特別邀約民眾一起與村民共同體驗眷村新生活,村民在活動前幾日開始準備食材,紅蔥頭去膜、切片、陰乾備用,鹽泡花生、瀝乾冷凍,活動前一日設備募集佈置、洗粽葉,當日清晨泡糯米、切鹹蛋黃、炸豬油、紅蔥頭與鈕釦香菇爆香、炒五花肉(前段)、蝦米爆香等備料,為了讓大夥體驗古早味燒肉粽,部份採用傳統爐灶來燒肉粽,參與的小朋友覺得很新奇,大朋友很懷念材火燒的肉粽特別香,希望未來能擴大辦理。

王校長家的五菜一湯

黃埔新村東三巷101號是村內誠正小學第一任校長王景佑校長及夫人孫菊人老師 ( 孫立人將軍堂妹 ) 家,屋內曾住3大8小共11口人。106年書豪哥透過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推出的「以住代護•全民修屋」試辦計畫申請修復入住維運打造 #SOHO工房眷村生活體驗館 。今日邀請王校長家的小兒媳陳家梅來聊聊家常菜五菜一湯,小卷芹菜、紅燒吳郭魚、蕃茄炒蛋、蒼蠅頭、白菜豆腐湯。出生在 #工協新村 身為長女的家梅姐從小負責照顧弟妹打理家務,練就一身好手藝,趕緊連結影片觀看王校長家五菜一湯眷村食聊。

湘鄉蛋糕

湘鄉蛋糕是現今湖南省湘鄉市早年家鄉的鹹蛋糕,據鳳山黃埔新村原眷戶鄧伯宸(鄧二哥)口述這道逢年過節才吃得到的家鄉菜,鄧二哥與鄧二嫂在早年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相識,1976年劉素菊(鄧二嫂)嫁進鄧家入住在村子西四巷40號,三餐跟著婆婆與大嫂一起料理屬於鄧家的家鄉菜,現在由出生嘉義中埔的鄧二嫂繼續傳承給我們,希望透過 #眷村食聊 可以持續推廣眷村歷程的常民生活,也將各「家」的故事紀錄下來,讓眷村文化成為眷村再生的基底。

臘味年菜

#眷村食聊 今天聊什麼?臘味年菜
品嚐舌尖上的記憶,聊聊眷村日常,用家常料理傳承獨特的眷村文化。

來自廣東家鄉的靜枝姐,每逢過年前都會問左鄰右舍要不要一起訂購家鄉口味的臘肉、臘腸、肝腸,這三樣是年節固定主角,身為家中老大的她,從小擔起照顧弟妹的責任,出了社會在餐館工作,學習力很好的靜枝姐,時常從大廚做菜過程中偷偷學藝,也練就一身料理好功夫。
在鳳山黃埔新村入住的那些年,靜枝姐是「以住代護」第五期申請者,106年以打毛線手藝申請「以住代護•全民修屋」試辦計畫入住在村子東三巷100號,眷舍是當期最快修復完工進住的家戶,每每晚間靜枝姐家的廚房總飄出陣陣飯菜香,走在村子巷弄遠遠就能聞到菜香味,一到用餐時間家門口總停放許多機車,親戚朋友、左鄰右舍也會串門子到靜枝姐家吃飯,一輪翻了好幾桌,這樣的生活情境,是不是很有眷村人情味。

GULA

這次眷村食聊竹媽要跟大家聊聊拿手GULA印尼料理、印尼炒泡麵,現場還加碼江蘇興化先生教受的芋頭豆腐湯
鳳山黃埔新村西五巷的竹媽說「以住代護」這個模式,她算是最早的實際案例。先生是軍中士官負責印刷工作,在軍隊裡很勤奮,由於當時沒有分配到眷舍,全家在鳳山街上到處租屋。某日軍隊長官一家要搬到北部生活,便將房舍騰出給竹媽全家無償入住,擔起眷舍的維護使命。後來為了不貪屬於長官眷舍的權利而搬離黃埔新村,輾轉在鄰近的黃埔二村盤了一戶眷舍一住就是十幾年,民國96年因為眷改拆遷而97年搬離二村,擇居在村子旁的大樓裡,緊鄰過往眷村生活,竹媽也見證了黃埔兩個眷村的人文歷程。
身為印尼人的竹媽(許笑英 Suryirme )陪著姐姐來台手術,認識了來自江蘇興化的軍人先生,兩人結為連理後,印尼竹媽在眷村裡都做些什麼家常料理飽足全家?

海嘯咖哩

眷村的浪漫愛情,因為一句I Love You遠從印度嫁來台灣落腳鳳山眷村的育美姐,平時有空在 #婦幼青少年活動中心 擔任婦女志工,協助兒童遊戲空間親子英文故事導讀,更參與志工攝影團隊協助社會福利活動影像拍攝,擁有多彩多姿的志工人生。
育美姐除了家事打理、參與志願服務,還燒著一手印度道地好料理,在眷村生活過程中,料理也就融合了大江南北口味,衍生出屬於台灣口味的眷村菜色。

這次育美姐在眷村食聊要用印度家鄉香料來談眷村故事,解鎖印度道地濃郁芳香的家常咖哩,並開啟用徒手抓食用餐的技能。

上海蛋餃

黃埔新村上海蛋餃是村子可可米果手創雜貨食記店家闆娘的拿手菜。閩南人闆娘津津姐與眷村二代王大哥透過以住代護進駐黃埔新村今年是第7個年頭,109年再次申請以眷村創生商業型的模式在村子開啟眷村食堂推廣眷村文化,也是村子以文化資產保存下再生的第一個村內餐廳。
由於王大哥是眷村子弟,又時常說了一口好菜,賢慧的津津姐百般嘗試將王家家常菜上海蛋餃給復刻回來,吃過可可米果家的上海蛋餃總回味無窮,這次眷村食聊讓我們一起開箱上海蛋餃的神秘面紗,相信自己在家也能輕鬆上手眷村美食。